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工作 > 正文

陕西省“三五人才”、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张 雄(2014年度、2010年入选)

发布时间: 2012年12月15日 19:45 次浏览 背景颜色:

张雄,男,1970年7月生,陕西榆阳区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三级教授,科研处处长。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榆林市农学会小杂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雄博士一直从事小杂粮生产与开发及节水农业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榆林市农科所、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工作,熟悉榆林市的“南治土、北治沙”工作。期间参加了陕北小杂粮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项目和国家小杂粮区域试验研究,参与育成小杂粮良种3个;完成了沙地衬膜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及陕北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工作,并主持了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治理荒漠化土地研究与示范项目”榆阳区试点研究工作。2003年,进入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后流动站,跟随我国著名的抗旱生理专家山仑院士从事农田水分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出站。2005年,作为高学历人才被引进榆林学院。进入学院工作后,充分发挥长期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优势,紧密围绕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申报科研课题,现主持省市科研项目8项,并承担了陕蒙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横向课题1项,该项目经费50万元,为带动全院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榆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作为参加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榆林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榆林学院首届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其中,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及开发》项目,研究确立了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开发技术途径,技术成熟度高,投资较少,容易掌握,便于推广,受到产区政府高度重视,得到群众的广泛接受。经过7年时间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在榆林市累计推广应用399.2万亩,新增产值38347.7万元;在毗邻的延安市推广应用82.2万亩,新增产值6535.0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结合科研工作,在《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粮油学报》、《水土保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出版《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与开发》专著1部,参编《中国旱区农业》、《糜子》、《榆林小杂粮》专著3部。

在管理工作岗位上,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通过努力,使教师科研积极性明显提升,科研立项和经费大幅度提高,科研成果和奖励有了重大突破,科研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张雄同志先后获得第四届榆林青年科技奖,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榆林市第十届“十大杰出青年”,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等荣誉称号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