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校 > 网上党校 > 正文

榆林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规划 (讨论稿)

发布时间: 2009年08月14日 18:05 次浏览 背景颜色: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迅速提升我院科研工作水平,实现科研工作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本科教学中心工作,为今后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学院发展总体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我院科研工作现状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科研立项层次明显提升,数目、经费大幅度增长

升本以来,我院获取的科研项目逐年增加,层次也有了明显提升。2009年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获取国家级项目1项,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项目由2003年的1项增长到2008年的11项;地厅级项目由2项增长到27项;横向项目从0项增加到6项,院内科研项目从无到有,立项27项。项目经费也有了大幅度增加,2008年科研经费投入达300万元,是2003年的75倍。

2、科研成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术论著方面,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发表学术论文总量从2003年的140篇增长到2008年的292篇,其中核心期刊从30篇增加到151篇,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的论文从0篇增加到12篇。升本后的几年中,共出版学术专著32部。

科研获奖方面,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2项,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4项,科学技术奖2项,榆林市科学技术奖2项。特别是2008年度,我院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暨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使学院的学术影响得到极大提升。

3、学术人才队伍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升本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基础好、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33人,其中专职教师559人,教授34人,副教授106人,博士25人(其中在读10人),硕士研究生166人,留学归国人员22人,陕西省劳动模范1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中青年教师中硕士学位以上人员近半数,已经成为我院科研工作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4、科研平台建设平稳起步

升本以后,学院先后组建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能源化工研究中心、陕北文化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沙区植物研究所、陕北养羊研究所、光电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通过几年的建设,部分研究中心申报了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现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科研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学术氛围正在形成。

升本以来,我院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研环境,加强了与省市相关职能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激励政策,调动了广大教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举办了学院首届科研成果展和学术文化周活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6、科研管理得到了强化

健全和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近年来,我院相继出台了《榆林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榆林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榆林学院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管理办法》、《榆林学院学术报告管理办法》、《榆林学院高学历人才基金管理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使学院科研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0054月科研处依托学院的校园网建立了处内网页,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发布国内外的科研动态、项目申报、成果管理的相关信息,以及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科研管理、服务功能。购置并安装了专业的科研管理软件,提高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科研工作的认识问题。教学是立校之基,科研是强校之路。但目前广大教师对科研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尚不到位,由此也带来了我院教师科研积极性总体上还较低的问题。科研工作定位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竞争力的创新团队的产生,限制了科研工作全面、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缺乏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缺乏组织良好的学术团队。目前,我院以个体为主开展科研工作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缺乏优秀学科带头人,缺少科研创新团队,新建的能源化工类学科尤甚。在科研工作中没有突出学院的科研优势,研究方向不稳定致使纵向课题申报成功率低,科研成果层次低,从而使得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没有能力申报和开展重大前沿课题的研究。

3、科研经费总量偏小,缺乏标志性学术成果。总体上看,我院目前科研经费来源面窄,渠道单一,在研项目均资助力度较小,缺乏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也较少,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着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无法形成团队进行学术攻关,难以产生标志性学术成果。

4、科研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目前,我院科研平台建设还远远滞后。受办学经费制约,实验室建设以满足教学为主,还难以顾及科研。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较少,重点实验室尚是空白,一些重要的研究性仪器设备缺乏,科技实验基地(实验园)缺乏,真正开展工作的研究机构很少。

5、科研管理亟待加强。目前我院的科研管理还远远滞后。管理制度的建立还不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也因为人为原因,在有些环节执行不力。可以说,我院的科研工作已完成了起步阶段,下一阶段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科研管理能否跟上。

6学术交流少,社会服务能力差。近年来,我院虽重视了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但其层次较低,学术影响范围亦较小。科研人员长期与社会各界联系少,科研工作与企业建设脱节,使得我院社会服务能力一直以来较差,横向项目立项数量少,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

二、科研工作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遵从有关科研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本着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科研并重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激励机制为手段,以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为科研发展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学院总体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阶段发展目标,确定适宜的科研发展目标,选择最优的实现途径,鼓励各科研创新群体、各学科围绕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和区域社会经济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创建特色,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通过十年的努力,不断完善以激励为主的科研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科研优势,围绕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不断拓展新的科研领域,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力争形成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使我院综合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学院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2、具体目标

1)确定优势研究领域和重点科研项目,争取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层次科研奖励的新突破。至2015年,形成3-5个具有标志性成果的优势学科,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的科研地位,为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创造必要的条件。

2)力争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明显增加,争取更多的横向科研项目。至2015年,年均获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5项以上,厅局(市)级项目30项以上,横向项目3-5项,科研经费总量达300-500万元。2015-2020年,年均获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20项以上,厅局(市)级项目50项以上,横向项目5-8项,科研经费总量达500-800万元。

3)努力提高学术论著的质量。通过政策导向,不断提高发表论文的质量,力争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并不断提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论文的数量;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论文有明显增加。每年资助出版3-5部高水平学术专著。

4)科研成果鉴定、获奖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明显增加。至2015年,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5项,地(厅)级科研奖励8-10项;2015-2020年,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奖励零的突破,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10项,地(厅)级科研奖励10-15项。

5)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力争建设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3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

6)力争建设10个左右的科研创新团队。

三、保障措施

1、进一步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深刻理解科研工作对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开创我院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奠定思想基础。

2、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根据学院发展实际,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重点用于省部级课题申报、科研平台建设,高层次学术交流、学术著作出版、高水平成果奖励、院级项目资助等。落实院内科研机构的人员、办公场地及经费投入等问题,加大对已有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力度;对科研积极性较高,科研基础较好的高学历中青年教师,在实验室建设,大型设备购置方面予以倾斜。

3、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要在稳定现有队伍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带头作用;注重科研梯队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在学术上的尽快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注重集体攻关,形成科研团队;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倡导团结协作、甘于奉献、与时俱进的精神。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善于协作、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

4、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

继续加强同国家和省市各级项目受理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为申报科研项目“铺路架桥”。会同各院系做好各学科骨干教师申报项目的动员工作,重点做好青年教师申报项目的咨询服务工作,高度重视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课题申报的组织工作。今后,在巩固现有项目的基础上,科研处将加大重大、高层次项目的申报动员和组织工作。

5、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

将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省市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要求,强化对各类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和阶段成果的检查监督。加强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工作,提高项目按时结题率。鼓励优秀成果积极参与政府各级奖励的申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具体做法上,我们将继续以完善科研档案管理为抓手,做到每个项目有年有初计划,中期有检查,年度有总结,逐步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对检查不合格或不按时提交计划,总结的项目,该中止的即行中止。

6、加强学术交流

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科研,联合建立科研机构,联合争取科研项目。要以省市共建,对口支援为契机,借助一切有利的外部科研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人员交流,多层次、多渠道科技合作,加大科技对外交流、合作力度,支持教师及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带动学院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组织开展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对接工作,组织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去调研,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凝练科研方向,扩大科研项目渠道。

7、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住房、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等方向给予优惠政策;在院内津贴分配制度上采取倾斜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大对高层次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出台相宜的科研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将科研业绩与津贴挂钩,奖惩并用,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8、强化与地方政府的科技合作

充分利用榆林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切实加强与地方部门的科技合作。根据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拓展研究领域,增强科研实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如科研项目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与企业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等),使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创造应用性的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榆林学院科研处

200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