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校 > 网上党校 > 正文

榆林学院2009-2015年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讨论稿)

发布时间: 2009年08月14日 17:54 次浏览 背景颜色: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教学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加快我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步伐,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根据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文件精神以及我校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的规划等,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现状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下,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规模稳步扩大,层次明显提高,实力大幅增强,管理步入规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验用房面积和仪器设备值成倍增长

升本以来,学校已累计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3500万元,重点建设了油气储运、过程装备与控制、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和管理学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训基地,以及煤化工研究和白绒山羊研究方向的科研型实验室;新增实验用房面积22000平方米。到2009年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将达到5740万元,实验用房面积达42640平方米。

2)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榆林学院实验室工作规程》确立了我校实验室校院(系)两级管理的体制,《榆林学院实验室立项管理办法》明确了实验室建设按照项目管理实施,等等这一系列文件制度的颁发,既规范了工作程序,又提高了管理水平。2007年,学校制定了《榆林学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并对当时全校70多个分散建设的实验室,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功能强、效益高”的设立原则,按实验中心和综合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整合和重新设置。目前,我校共设置有校级实验中心4 个,院系级实验室17个,科研型实验室2个,其中工程训练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白绒山羊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榆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近几年,实验教学不断改革,实验、实训课时大幅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提高。08_09学年,全校共开设实验课程 224 门,开出实验项目增至1193个,实验总学时达5599。学生技能训练得到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如我校学生在全国和陕西省“数学建模竞赛”、“嵌入式设计”等竞赛活动中取得优良成绩,多次获得奖励。

4)实验室开放稳步推进

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学校的重视和鼓励下,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激励下,在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起步开展并稳步推进。09年上半年实验室开放 27个,学时达3480,开放内容包括了教学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科技活动、基本技能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等,实验室功能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进实验室工作学习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

5)实验队伍建设得到重视

近几年,人事处先后安排7名毕业生从事实验室工作,其中包括个别硕士研究生,同时,院系也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外聘高校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或参与实践教学。特别是聘用学生实验助理员办法的实施,为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出,加快实验室开放,提高实验室使用率,缓解实验人员严重短缺的矛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制定了《榆林学院实验室工作条例》、《榆林学院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榆林学院实验室建设立项管理办法》、《榆林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等13个管理文件,和包括《实验仪器使用登记册》、《仪器设备维修登记表》、《实验室开放登记表》在内的一套较完整地规范实验室工作的表格。

2、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我校实验室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较大地发展和一定的成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科研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实验室的现状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支撑和保障学校实施专业结构整体转型战略的力度有限,制约学校实验室发展的关键矛盾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用房缺口仍然存在。能源化工实验楼建成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实验用房紧张的矛盾,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实验用房不足的问题。我校以工科为主的专业格局对实验用房的面积,特别是对一层实验用房的面积需求较大,而且现在的实验用房面积数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合格标准相差2万多平方米,因此实验用房仍然存在缺口。此外,部分专业的实验用房分布较为分散,不便于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调整。

2)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仍不足。由于我校实验室家底薄(升本前全校仪器设备总值不到1000万),过去的实验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师范和农林专业,而且陈旧、老化、技术指标落后等现象十分严重,完好率、成套率低。学校近几年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新开设了一批能源化工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室建设不完整、实验仪器台套数少、实验开出率低、学生分组人数多等现象较为普遍。

3)实验队伍人员严重短缺。目前,我校专职从事实验室工作的各类人员不超20名,而且多数是保管员,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寥寥无几,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可以说一个也没有,这是制约我校实验室发展最大的障碍和“瓶颈”。

4)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条件的局限,在我校无论是教职工中,还是管理部门,甚至是学校的的某些文件政策中,仍然存在实践教学从属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授、轻高工“等落后认识和观念,教师愿意代理论课而不愿代实验课,愿意埋头搞理论而不愿搞发明创造,新进高学历人员愿意当老师,而不愿干实验技术工作等现象极为普遍。

5)实验室建设层次整体偏低。目前我校建成的和拟建设的实验室主要以教学实验室为主,仪器设备的选配也偏重教学型;实验室设置还存在比较分散,功能单一等问题以及重复建设、“小而全”的现象,没有形成鲜明特色和亮点,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开展和面向社会服务的支撑力度有限;科研型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数偏少。

6)实验室管理运行不畅。由于大多数院系没有指定分管实验室的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又没有如数及时配备,加之实验人员不足等原因,造成实验室管理运行不畅,管理重心难以下移,实验室管理使用当中,存在扯皮、推诿、资源难以调配、不能充分共享等问题。

7)实验室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条件不成熟,实验室开放一直难以实行。09年试点开展的开放实验室起到了带动和促进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实验室开放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如多数实验室开放停留在时间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上,和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有较大差距;开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创新活动的要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帮助不大等。

8)实验教学改革须进一步加强。目前,我校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实践课时的加大上,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陈旧、技术手段落后,多数实验教学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较少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实验教学从属地位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本着“突出学科优势,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加快我校实验室改革和建设步伐,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特色鲜明的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基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构建适合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实现我校实验室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

1)有利于集约型管理的原则。按照基础、学科群、学科、专业分层次建设管理的思路,组建结构扁平、功能较全、管理集中、有利开放、效益明显的实验室(中心),逐步推行中心化建设与管理模式。

2)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实验教学的原则。以促进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改革为目标,完善实验教学手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为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服务。

3)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原则。实验室面向学校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的同时,要逐步实现向企业、社会等全面开放,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主要目标

1、成立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理顺实验室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院系两级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逐步下移实验室管理重心,充分发挥院系及实验中心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通过引进、聘用、培养等措施,全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人员稳定的实验室队伍;每个实验室(中心)配备合格的主任,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3、强化实验共享平台和中心建设,按照学科群、学科和专业方向分层次建设和管理的思路,对全校实验室进行新一轮整合和优化,重新设置建设,构建“3+1实验平台体系,即:基础教学实验室(中心)、专业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研究所)和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4、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特别是加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室建设力度,加强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期内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积极准备申报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争取新增2万平方米的实验、实训用房,特别是要增加符合工科专业要求的实验室用房面积,按照相对集中、方便教学和管理的要求,全面进行实验室布局调整。

6、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以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为内容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实验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使实践性教学达到“实验技能化,实训工程化”效果,成为我校的特色。

7、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升实验室开放水平和质量。

四、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

加大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彻底改变实验教学从属理论教学的落后观念,全面提升认识水平,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

1)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学校要在职称评审、分配政策、学习进修等方面倾斜。

2)鼓励、支持实验教学改革和发明创造。在教学和科研的各种立项和评优中,对实验人员开展的设备自制与改进、发明创造、实验教学改革等给予支持鼓励,成绩突出的要奖励。

3)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工作奖励评价制度。

2、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1)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成立“榆林学院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实行实验室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制定工作委员会工作规程,强化工作委员会在实验室建设规划制定、实验室布局、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论证、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2)院系设分管实验室工作的负责人,各实验室(中心)主任要及时配备,强化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3)基础的实验中心要从院系剥离出来,单独设置,独立建制,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充分支持,重点建设。

4)建设三支管理队伍。第一支为以院系分管实验室的院长(主任)和实验中心()主任为主的实验室建设及管理队伍;第二支为以院系资产管理员为主的仪器设备管理队伍;第三支为贵重仪器设备管理使用队伍。

3、建设一支合格的实验队伍

实验室体制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和质量保证以及实验室共享,最关键的因素是实验队伍和人员素质建设,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的实验队伍建设。

1)每年应接收1015名大学毕业生充实实验队伍。

2)从企业聘用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训工作。

3)要求理论课教师带实验课,进实验室工作,实行新教师必须在实验室工作1年的制度。

4)短期内,继续实行学生担任实验助理员办法,不断完善,以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

5)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锻炼,着力培养自己的“工程人”。

4、狠抓平台化建设,构建“3+1实验平台体系

本着 “优化配置、充分共享”的原则,以平台化建设为目标,构建“3+1”的实验平台体系。

1)公共基础实验室平台。主要满足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学的需要,按基础或学科群设置建设。

第一类:电工电子、机械基础、化工基础、工程训练实验中心。

第二类: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人文技能训练实验中心。

2)专业化实验室平台。主要承担专业教学、毕业课题的实验任务,也承担科研任务,面向学科或专业,按学科或专业设置,院系建设管理。

3)科研实验室平台。主要承担科研任务,也兼顾本科教学、毕业课题的实验任务,以专业学科研究方向或学术带头人形成的团队设置。近期重点扶持能源化工和白绒山羊研究方向实验室,力争培育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4)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将现有的所有贵重仪器设备建立一个共享共用的平台,设立贵重仪器运行维护专项资金,实行“一机一人”管理维护的办法,采用专管共用的方式。

5、加大投入,注重特色,加快实验室(中心)的建设

从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强化技能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每年安排建设资金10001500万元,按照“3+1”的平台模式,建设好各级各类实验室(中心),基础课实验室全部达到省级合格标准;实验中心要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改革研究和改进,力争软硬件建设均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水平。继续加强对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和建设力度,以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并积极开展其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准备工作。

6、不断改善实验室基础和环境条件

1)增加实验用房面积,特别是考虑到工科专业设备的特殊性,重点建设间架结构高、跨度大、底层面积大的实验实训用房。

2)改善实验室基础和环境条件,主要对实验台、通风换气、排污防毒、给水排水、温度湿度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设,以达到相关标准为目标。

3)新开辟一块实验基地建设场所。

7、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与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各专业要结合本专业特色,建立以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为内容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实验课程体系。

2)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院系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行专题研讨,精简演示、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把综合训练和创新精神培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学校在经费投入、分配政策等方面,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倾斜。投入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成对本科生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自制实验仪器设备。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

3)建设创新、科技活动实验室,为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制作创造条件;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赛、数学建模比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荣誉杯赛和创新活动。

8、加快实验室开放

1)鼓励实验室开放。在建设经费、运行经费、实验材料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同时将实验室开放情况作为院系年度考核的内容。

2)提高实验室开放水平。对于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可选实验项目,鼓励实行全开放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改变以往按班级安排实验时间、内容的管理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毕业设计(论文)、各种课外科技竞赛等,实行全面开放与预约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于实验室开放立项项目、大学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则根据实验室与指导教师的时间安排,实行定时开放管理模式。

3)设立开放基金,实行项目引导。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全力支持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创新,创造条件让本科生早日进入科学研究实验。

9、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功能,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处的工作网站。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全校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的水平。突出服务意识,强化岗位责任,降低管理重心,开拓创新工作,实行任务目标管理。做到置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