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校 > 网上党校 > 正文

邵阳学院: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破解就业工作难题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27日 08:43 次浏览 背景颜色: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寒流,邵阳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自3月以来,该校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具体研究今年的就业工作。院党委书记张天晓教授、院长谭镜星教授、副院长陈晓飞教授分别深入院系,和应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了解就业情况,提出了今年初次就业率70%以上和年终就业率90%以上的工作目标。同时,总结历年的就业工作经验,创新了工作机制。

  学院实行就业问责制。问责制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领导责任制,学院主管领导、学院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各系的主要领导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重大事项处置过程中,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甚至严重失职,严重影响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利益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予以责询并追究责任。实行问责制就是从制度上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就业工作,做到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并让每个毕业生都能得到关爱、帮助和教育。

  实行就业导师制。正如中文系华玉明主任所说,“学生的饭碗就是我们的饭碗”,在全省高校中,邵阳学院是第一个提出并实行就业导师制的高校。就业导师制就是各系给每位毕业生配备一名教师作为就业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导师们除关注毕业生的直接就业外,对毕业生考研、考选调生、公务员和大学生村官方向的毕业生也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帮助学生联系用人单位,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知识、就业咨询;争取多渠道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建立就业基地;同时把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帮助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安排心理辅导专职教师进行辅导,尽量做到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保证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推广“预就业模式”。“预就业模式”也是邵阳学院在全省范围内敢为人先的一项举措。“预就业”就是让学生参与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实习实践活动,“预就业”签约单位将从实习生中直接招聘工作人员。2007年,该校生化系、机械系和音乐系在全省范围内首先试行“预就业模式”取得成功,尔后在全院积极推广这一成功范例。如今,该院机械系与山河智能签订了“预就业”协议,其他各系也纷纷与就业单位达成相关协议,安排学生在实习中就业。

  通过实施以上制度和模式,邵阳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呈现出可喜的势头。各系主动出击,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域为依托,逐步建立了社会需求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面向全国各行各业,积极策划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用人大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密切合作关系,扩大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千方百计收集就业岗位信息,通过校园招聘会、地区大型供需见面会、带学生上门应聘等途径大力推荐毕业生。今年2月底以来,该院已先后邀请了190余家企业和单位来校招聘,提供了2700余个就业岗位。在近期的一次招聘会上,广东普宁市教育局招聘公办教师,与该院毕业生一次性签约68人。邵阳学院今年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共有3778人。截至417,该校毕业生正式签约率达29.8%,达成初步意向的占40%,在湖南省同类高校中处于前列。

  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莫飞平教授表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院将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他也建议毕业生调整好就业心态,放开视野,利用多种渠道了解企业及其就业信息,先就业后择业,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周思思 唐光怀)